2019年中国气象学会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召开     

 

      由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于2019年8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成功召开,本次论坛得到青岛市气象学会的大力支持。

 

青年科学家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围绕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极端天气气候研究、气候动力学研究三个议题展开研讨。来自中国气象局各直属科研业务单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0多家单位的100余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论坛。论坛安排口头交流报告44篇、墙报交流53篇。
      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科技人才服务处项目负责人王子源、青岛市气象学会耿敏秘书长应邀出席了论坛的开幕式。北京大学张庆红教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车慧正研究员受邀分别做了题为“中国冰雹频率长期变化趋势及归因”、“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的特邀报告。除专业交流外,会议还针对本次参会代表特点,邀请张庆红教授从导师角度向大家讲授了如何扶持以及帮助青年人才成长的经验;车慧正研究员分享了自身成长历程,指出圆梦气象科研强国是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落在青年气象科研人肩上的责任和奋斗目标,他希望和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与科研态度,谨记老一代科学家的谆谆教诲,踏实迈好每一步。
      本次会议交流内容与形式得到与会代表一致认同,大家积极投搞,踊跃参会,纷纷表示非常珍惜并真诚感谢学会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的交流平台,希望学会能够举办更多这样的高质量论坛。

 

论坛交流现场

 

墙报交流


特邀报告
1.中国冰雹频率长期变化趋势及归因——张庆红(北京大学)
2.Large contribution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to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regional aerosol optical depth ——车慧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交流报告
1.季节内振荡与延伸期预报方法研究进展——徐邦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年代际太平洋振荡对1998年以来台风生成频数突然减少的影响及其在预测中的应用  ——占瑞芬(复旦大学)
3.Abrupt breakdown of the predictability of early season typhoon frequenc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王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4.全球变暖和年代际太平洋振荡对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长期变化的影响——赵久伟(韩国浦项科技大学)
5.模式垂直分辨率对模拟热带对流层顶层及平流层-对流层耦合的重要作用——王五科(南京大学)
6.Weak linkage of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over Northeast Asia with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during 1993-2003——刘伯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为什么东亚夏季风环流随着全球变暖而增强?——何超(暨南大学)
8.过去21000年亚洲-北非季风降水变化的可能机制——施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9.Effect of boreal spring precipitation anomaly pattern change in the late 1990s over tropical Pacific on the atmospheric teleconnection—郭媛媛(复旦大学)
10.Distinguishing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possible impacted factors for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ode of South Asia High——薛旭(贵州大学)
11.Asymmetry in the Dominant Co-variation Mode of Boreal Summer Monsoon Rainfall Regulated by the ENSO Evolution ——郝钰茜(天津气候中心)
12.中国东北春季降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的物理机制——卢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3.The role of bias correction in Arctic sea ice prediction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8——赵杰臣(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14.气溶胶对云滴有效半径影响变化研究——赵传峰(北京师范大学)
15.全球火排放大气污染物生态效应研究——乐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6.Modeling diurnal variation of surface PM2.5 concentration over East china with WRF-Chem: Impacts from boundary mixing and emission ——赵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The remote sensing of radiative forcing by light-absorbing particles (LAPs) in seasonal snow over Northeastern China ——王鑫(天津大学)
18.双边滤波云检测新算法及其CloudSat的应用——葛觐铭(兰州大学)
19.气溶胶-云相互作用观测研究:局地尺度和云生命周期角度的新发现——郭建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Aerosol data assimilation using the local 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 ——戴铁(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1.黑碳气溶胶-大气边界层相互作用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研究——黄昕(南京大学)
22.中国东部城市颗粒物和臭氧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李蒙蒙(南京大学)
23.日本Hokuriku冬季雷暴电荷结构研究——郑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4.植被覆盖率参数化方案发展及同化研究——孟春雷(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
25.Mobile real-time measurement of methane in Beijing: method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孙万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26.Vertical Structures of Typical Meiyu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Retrieved from GPM-DPR ——孙玉婷(武汉暴雨研究所)
27.Anthropogenic aerosol optical and radiative properties in the typical urban suburban regions in China ——巩崇水(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28.1980-2016年川渝地区霾日趋势变化——蔡宏珂(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29.A Global Quasi-Geostrophic Diagnosis of Extratropical Extreme Precipitation——聂绩(北京大学)
30.低空急流对华南暴雨的影响机制——杜宇(中山大学)
31.Impacts of the Diurnal Radiation Contrast on Intensification, Structure, and Rainfall of Tropical Cyclones——唐晓东(南京大学)
32.对冰雹系统的卫星观测及其气候学研究——倪相(西南大学)
33.复杂地形下局地山谷风环流的理想数值模拟——姜平(重庆市气候中心)
34.SCMREX期间对流可分辨集合预报不同扰动源的多尺度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张旭斌(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
35.基于集合方法的西南低涡东移分析和敏感性研究——李俊(武汉暴雨所)
36.高分辨率数值模式资料同化技术对高影响天气预报的影响——徐枝芳(国家气象中心)
37.Impact of the Pacific Meridional Mode on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frequency in China ——高斯(中山大学)
38.鲁中地区分类强对流天气环境参量特征分析——高晓梅(山东潍坊市气象局)
39.影响长江流域夏季热浪变率的机制——陈晓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0.基于K廓线边界层方案中的边界层高度对热带气旋模拟的影响研究——马占宏(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41.鄂东暖区暴雨个例的高分辨率模拟对边界层方案的敏感性——许建玉(武汉暴雨研究所)
42.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ail Event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China during 2008-15 ——李明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43.台风“温比亚”极端降水特征及环境场极端性分析——杨舒楠(国家气象中心)
44.北极海冰,欧亚遥相关型与夏季华北臭氧污染之间的联系——尹志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